WFU

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

新思惟心得報告-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

 


作者:雲林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   鄭為遠

為什麼想來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


最近我時常參加新思惟的課程,有統合分析、網頁與個人品牌,也有今天的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》等。想要來參加新思惟的課程,無非是想要盡快獲得發表論文有關的經驗及知識。新思惟的每一個課程,都有他的主軸及目標;每一個課程,也都針對各種文體,不藏私地詳細教導。上課,就像是在精神時光屋,能夠快速裝備自己,調整好腳步,希望在臨床和家庭多頭夾擊之下,能夠更從容的面對學術。升任主治醫師之後,雖然來到的是分院,但也還是有寫論文升等的壓力。我期望能從課程中學習更多,把壓力變成養分。


本次課程的學習


這次課程總共有三位老師,分別是陳一銘醫師、吳爵宏醫師,以及蔡依橙校長。

陳醫師先簡介了論文分為十六段,每一段應該如何撰寫,有何應該注意之處。他歸納出introduction不需要過多,也不須過長,更不用把疾病的祖宗十八代的歷史都做交代。他推薦大家先用中文想好自己要寫甚麼主題,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及假說。在material and methods,需要明確交代受試者來源、實驗設計與方法,最好是要有對照組。定義結果與規範,資料收集,以及統計法與軟體等。Result則是需要分段描述,呈現結果,配合精美圖表,以「與方法一樣的順序」描述研究的結果。Discussion裡,需要先把自己研究的主客觀結果寫出來,再和世界上主要文獻相比,討論結果如何。然後把本篇研究的限制有哪些寫出。最後是conclusion,總結並指出未來方向。

吳醫師提出了如何整理好圖表。他的原則是先圖後文、左上右下、空間結構等等。在數據圖表上,吳醫師強調簡單專業、強調差異、去蕪存菁。Table的呈現上,吳醫師建議表內要有三條橫線的配置,不要有直的分隔,因為直的分隔線會阻礙視野。他強調表的呈現需要有三條橫線、顯著置頂、文字靠左、數字靠右。稿件的排版,需要注意的有極簡方便、層次分明,以及適當換頁。

接下來,陳醫師簡介了有母數和無母數分析的分野,即是30個以上或以下的個案數。然而,就算達到30個以上的個案數,仍然需要做常態檢定。如果不符合常態檢定,研究就仍然需要回到無母數分析。

中午的實作課程以Medcalc軟體,做independent t-testpaired t-test、單變項及多變項回歸。課程以撰寫精美的手冊,以及有耐心的老師助教協助。手冊裡的每一個字都很重要,務必不要跳著做。有問題就問,助教和老師們也都會有細心和耐心的解答大家的疑問。最後,就能夠自己做出SCI等級的圖表。值得一提的是,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》是以有母數的分析來做示範,恰恰和另一工作坊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》呼應,後者乃是以無母數分析為主的示範。

下午的課程裡,陳醫師告訴大家如何選擇期刊,有介紹MDPI的期刊,JCR的使用,以及Jane的使用等等。吳醫師則是介紹了如何申請研究計畫經費,該如何撰寫計畫等等。蔡校長在課程的尾聲裡,以飛機的起飛比喻做研究,需要瞬間超高濃度的努力,刊出前都不算的真諦,以及密集工作環境等。蔡校長提到如何分配時間:在醫院工作的零碎時間很難做出好的研究,往往一有發想或是查詢資料時,就被忙碌的臨床事務干擾。做研究需要塊狀和帶狀時間,例如晚上和假日。或許會有一些犧牲,但是會值得的。校長也提到偶而出國或開會,亦可帶上家人,提高參與感和認同感。如此,也不至於在忙碌的臨床工作和研究中,錯失了和伴侶及小孩的相處機會。


期許


又一次上完新思惟的課程。我感到希望滿滿,期許自己能夠在可見的期間內,發表出更多的論文,在臨床之路更上層樓,也造福更多的病人。



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

門診時間

*目前掛號科別:腦神經外科、一般外科


個人簡歷

 



鄭為遠醫師Wei-Yuan Cheng, MD


現職


雲林長庚紀念醫院 一般外科及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


學經歷


長庚大學醫學系
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見習及實習醫師
中華民國駐史瓦濟蘭醫療團醫師
基隆長庚紀念醫院一般科住院醫師
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總醫師
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總醫師


專業證照


台灣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
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


專長


一般外傷、腦及脊椎外傷、顱內出血、腦中風、腰椎骨刺、頸腰椎壓迫、椎間盤突出、坐骨神經痛、腕隧道症候群、超音波及X光導引脊椎疼痛注射、皮膚及軟組織腫瘤、蜂窩性組織炎



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

新思惟心得報告-統合分析工作坊



作者:雲林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   鄭為遠


寫在前面

 

    這次能夠北上參加《統合分析工作坊》,可以說是「千呼萬喚始出來」。
    由於三級警戒的關係,我所報名的新思惟課程經過許多次的取消、公告,最後終於在七月底能夠回到熟悉的集思台大會議中心,參加課程。
 

為什麼我會想要再度報名新思惟的課程?

 

    之前我曾經上過新思惟的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》。在該次課程之後,順利發表了一篇論文。我所服務的神經外科,在報考專科甄審的要求嚴格,需要有發表論文才能夠參加考試。當時,要報考的時間緊迫,發表論文是在非SCIOpen Access期刊。這次再來參加課程,當然也是希望能夠發表真正SCI文章,從0.51

    這次報名《統合分析工作坊》,是因為感受到meta-analysis較高的證據等級,以及不需要IRB等因素。如果要打仗,手上的武器和會用的招式,當然是越多越好。加上升任主治醫師後,仍然有論文發表的需求。過去參加新思惟課程,有感受課程的實用性;因此,這次報名新思惟課程,是我送給自己升任主治醫師的一個禮物,也期許自己能在未來的執業生涯裡,使用新思惟所學,在學術和臨床上綻放光芒。
 

從這次課程我學習到甚麼?

 

    這次課程從介紹文獻評估開始。張凱閔醫師教導大家統合分析論文需要的研究規劃技巧。他簡介了連續性變項和比率性變項,且兩者都還是需要注意parameter的方向性。張醫師的統合分析power point提綱挈領,提醒我們要注意文獻蒐集時首重發表過的reviewreview內的分類。他並提醒我們要注意多元多樣,要留心族群間差異,以及善用子群體分析。

    曾秉濤醫師介紹了統合分析文章撰寫的方法,他拆解論文架構,說明論文應是填充題而不是申論題。他提醒大家,meta-analysis論文的寫作順序應是照著method, results, discussion, introduction的順序來撰寫,而且放諸其他種文體的論文也應一體適用。關於時間管理,曾醫師也提到:每天都寫,就算是一句都好。他也提到文不如表、表不如圖的基本概念。關於評讀文獻,老師截圖一步一步演示給學員們看,並且說明了理想的文獻數量,熱門及非熱門題材的異同,以及exclusion的方法等。真正撰寫論文時,也需要注意被exclude的作者也有可能是我們寫的論文的審稿者,此時面對質疑為何把對方的論文排除,要注意禮貌的說詞。重點的文獻也應該一併囊括,讓審稿者看到我們有納入重點文獻。

    課程接續使用CMA第三版做統計,以張凱閔醫師的已發表論文為例,讓學員們實地演練製圖。照著老師們不厭其煩的教學,一步一步地完成圖表,讓我們知道,其實meta-analysis離我們也不是那麼遙遠。這些圖表包含了森林圖、publicaiton bias的漏斗圖、子群體分析等等。

    蔡校長也再一步教導大家如何做出figure 1,即是萃取文獻的流程圖;校長也介紹大家如何整理出table 1,即是重點文獻的整理表。這中間的枝微末節,包含美學等因素,在在都是蔡校長所提醒,初學者所需要注意的地方。張醫師在課程接近末了時,也介紹了常見的地雷區,例如標準差和標準誤等等。
 

寫心得和課後練習的好處


   
    上新思惟的課程,課後會鼓勵學員寫出心得,以及課後需要持續練習五次。這次寫心得,我再一次把課程回顧一遍,就好像再上了一次課程。這也算是新思惟的一種用心。
 

疫情下的用心

   

    這次上課,是新思惟在疫情爆發緩解後第一次開課。新思惟在每位學員的座位間隔,吃飯的隔板、量體溫、噴酒精等等細節,都有注意到。能夠上到精華的課程,如同在精神時光屋裡練功,又能兼顧健康。
 

期許

 

   我期許自己在這次上完課後,能夠順利發表論文,並期待與新思惟再相會。



本篇文在新思惟網站之呈現



新思惟心得報告-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

 


作者:雲林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   鄭為遠
    
    這次是我第一次報名連續兩個新思惟的課程,參加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》,也是我第三次參與新思惟的課程。
 

為什麼會想要報名?



    其實原本我想報名的工作坊課程,是前一天辦的《統合分析工作坊》,但是想到隔天其實也沒事,而且新思惟的課程也都蠻有品質的,那就報名參加看看。報名之後,仔細想想,其實在網路時代,如何成功推銷自己,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 

在這個課程我學習到什麼?



    這個課程總共有兩位講師,即照護線上的劉育志醫師,以及新思惟的蔡依橙校長本人。這兩位講師在網路上都是赫赫有名,但是也都從無到有,慢慢堆砌,建立起自己的王國。
 

為什麼在網路時代一定要出聲?



    劉育志醫師首先提出成立「照護線上」的初衷,就是在網路時代,你不出聲,就會被出聲。怎麼說呢?網路媒體和假新聞、假訊息充斥,尤其是醫療方面與你我息息相關,民眾們如果不詳加確認,很容易就相信假的訊息,嚴重者更有可能造成醫病對立的局面。劉醫師表示,與其這樣,成立一個可信的醫療網路媒介,讓民眾能夠多一分鐘接收到正確的醫療資訊,就能減少他們看到假訊息或錯誤資訊的機會。
 

各種網路平台有甚麼不同?該怎麼使用?



    劉醫師在平台解析的課程裡,分析並比較了各種網路平台,例如臉書、LineIG、網頁、Google等等的運作模式。其中臉書比較像是很多人站在一個大廣場上,一起接收訊息。Line則是封閉的族群,中老年人相對愛用,可是一旦傳遞訊息,會很有效率。IG是以圖片為主,相較於前面兩者,要推播訊息比較不易。Google是搜尋引擎,但是患者如果自己搜尋關鍵字,通常是最精確的客群。Google也提供廣告,但是以點擊次數收費。在Google上,自然產生的搜尋結果,是很可貴的。Google的演算法,會評估各種參數,例如點入網頁後的閱讀時間、網頁的正確性等等,甚至會列出「精選摘要」,表示Google也認同這個網頁的說法,具有可信性。劉醫師指出,好的宣傳需要網頁搭配各大平台。一般他推薦網頁加上臉書 or/and Line
 
 

學會作網頁,還能怎麼用?



    蔡校長介紹了網頁可以怎麼使用,其實五花八門。網頁可以用來宣傳自己的醫療業之外,還可以用來教導小孩使用3C、辦會議等等。蔡校長也提醒大家,新思惟的網頁製作,也是大家每次報名時,實際使用上的。


實作課程



    中午的實作課程,教導大家如何使用Blogger來做網頁,並且教導如何做出bannerfavicon。當然,其中的美學指導,還是十分講究。做完網頁之後,搭配臉書分享,看著按讚數變多,點閱次數增加,令人有小小的成就感。
 

網路上,該注意的事



    實作課程之後,劉醫師講解如何在網路上宣傳以及注意不要觸法。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,如何合法取得。劉醫師並針對內容形式做更進一步說明,如講故事、時事會比講理論更受歡迎,圖文、影片、直播等的異同,難易度等等。劉醫師認為,還是從圖文切入會最容易,而且盡量以一個故事再加上一個專業知識,會最為人所接受。
 

各種不一樣的部落客



    蔡校長則以過去新思惟校友和他本身總共四人做舉例,這其中有多元型的部落客蔡校長、陳偉挺醫師的專業協作職人、林舜穀醫師的醫療學術並進、葉濡端醫師的確實增加來客等等。
 

期待



    回家後,期待能應用所學,也把網路宣傳這塊作好,樹立屬於自己的專業「品牌」。




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

淺談神經外科



作者:雲林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   鄭為遠

神經外科是一個怎麼樣的科別呢?怎麼樣的病患會需要接受神經外科的治療?

神經外科,顧名思義是治療神經的外科,他與內科不同,治療涵蓋了手術,但又不限於手術。綜觀現代的各種西醫治療,無不從保守性治療開始,希冀能夠從藥物或是物理復健或輔具等手段,希望能夠緩解病患們的病痛。

神經外科治療的範疇,巨觀而言包含了腦及脊椎神經,並且延伸到一些周邊神經例如腕隧道症候群的正中神經等等。說到神經外科,不免會聯想到打開頭顱的手術,例如創傷手術,或者腦瘤手術等等。脊椎神經外科則時常包含退化性的椎間盤突出、腰椎滑脫等等,需要進一步的診視病患,做理學檢查和病史詢問,以及安排必要的影像學或神經學檢查等等。

前述的腦外傷手術,時常在車禍或高處跌落等外傷時,導致各種顱內出血,以至於擠壓腦幹,需要緊急手術或進入加護病房嚴密觀察。另一種腦出血則常見為高血壓等疾病所造成的腦出血等。這些狀況,常常是千鈞一髮,醫師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
這些病患如果需要手術,常常是以減壓為目的。所謂減壓,即是把顱骨打開,將造成腦幹擠壓的血塊等病灶移除,時常是救命的手段。英語俗諺有云”Time is money”,在神經外科的範疇則是”Time is brain”

近代的神經外科,也把這種減壓的概念,帶到脊椎神經外科之中,將造成脊椎神經壓迫症狀的病灶做移除,以及把所謂骨刺或者脊椎構造中的椎板移除,達成減壓。骨科醫師也開脊椎的刀,帶來的概念則偏重於內固定。

脊椎滑脫是上下兩節脊椎本體的滑動,而這種滑動常常肇因於脊椎的韌帶構造,由於老化而鬆動。脊椎滑脫會造成病患腰部疼痛,也有可能壓迫到相對應節數的神經,有可能導致雙下肢的麻木、痠痛、疼痛、無力等等。經過神經外科醫師評估,若上述的症狀屬於保守治療不可回復的狀態,且確實影響病患日常生活作息,神經外科醫師會和病患及家屬討論積極的手術治療。

神經外科也處理顱內或脊椎的病灶,他們包含腫瘤或各種腦血管的病變等等。這些病灶也有可能會導致出血或癲癇的風險。移除病灶,不但是達到前述的減壓,也是移除體內的未爆彈,期望達致神經學功能的恢復。當然,這些進一步的手術,風險也常常更高,需要和病人及家屬達成共識,並且也在術前將一些可能的併發症一併告知,例如出血、癲癇、感染、中風等等。

綜觀以上,神經外科大抵包含了三種概念,即減壓、內固定、病灶移除。然而在手術之前,需要由醫師作完整的評估,並和病患及家屬達成治療上的共識。這些過程常常會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,最終進到不可回復的影響生活的狀態,從而選擇手術治療。有時病患狀態不佳,如腦出血等,則須由醫師明快的診視,和家屬達成積極或保守治療的共識。

神經外科,是治療神經的外科,包含但不限於手術,是以緩解病人的神經學症狀為目的的科別。



做出自己的文章列表,你也行!



當你的文章多了之後,可能會想要作個分類。這時,你可以善用這裡所教你的方式,幫自己整理個漂亮的列表。

這裡我們示範的是,把「部落格入門」相關的文章,整理成一頁。之後,你就能用這一頁,連結到你部落格上的「頁籤」,並指定這頁的網址囉。

我先幫大家把文字跟連結都準備過來,讓大家複製貼上,能專心學習怎麼做好超連結。記得善用「子標題」功能,幫你的內容做好分類。

這個「子標題」功能,在長文分節的時候,特別好用。注意,「子標題」的上下空行數,是「上二下一」,表達與前面的分隔,也暗示與下文的關係。

貼文教學





照著做,嵌入影片超容易!


作者:蔡依橙





有時候,我們想把 YouTube 上的影片,「嵌入」自己的網頁,然後加以解說。這個影片,可能是我們自己拍、自己上傳的,也可能是別人的優秀影片,都行。


想先跟你說的是,即使你在這邊嵌入的是別人的影片,我們所用的方法,是不會侵犯著作權的,因為到時讀者點擊,流量還是歸到原始影片,請放心。


到底怎麼做呢?首先,先選取並複製影片的標題,然後刪除最上方括號的那行,之後,游標就停在這裡。然後,點選工作列上「插入影片」的那個符號,選「YouTube」功能,然後「搜尋」頁籤,貼上標題後搜尋。在你想要的影片上,點兩下。


看到影片插入了,先別高興,目前還不行喔。為什麼呢?


請到右上方的眼睛圖示,按「預覽」,你會發現影片小小的。





這時請回到編輯介面,從「撰寫」模式,切到「HTML 檢視」模式,點一下右邊的「HTML 格式」,把程式碼整理一下,找到影片插入碼前面的 separator,改為 video,這樣就成功了。
試著用「預覽」再看一次,是不是成功了呢?





如果有問題的話,一樣歡迎舉手,我們會盡快請助教到您身邊解答您的問題。


最後,還是複習一下 CTA 的作法喔。一回生,二回熟。



這篇貼起來該長這樣



貼好一篇文章,比你想像的簡單!


作者:蔡依橙





一篇網路上的短文,基本構造就是,要有作者、要有圖片、要有文字。


作者的部分,一般建議放在圖片之前,因為圖片往往也是我們自己拍、自己做的簡報圖片,所以,在圖片前就宣告「以下都是我的作品」是不錯的作法。


圖片的話,就是照我們前面教的,任何的照片,都把他放進我們送給各位的 PowerPoint 檔案中,做亮度對比的調整,甚至加上適合的文字,並輸出。


這相當於用 PowerPoint 這個軟體,作了影像調整、文字排版、尺寸比例整理等功能,而且不用重新學不同的複雜軟體,用平常簡報就在用的,省一筆錢,也對 PowerPoint 更為熟悉,對日常簡報也有幫助。


文字部分,則因應網路時代,建議大約三行之後,也就是第四行開始,就要考慮換段,讓習慣快節奏閱讀的網路世代,不會因為不耐煩,或感到字多懼怕,而離開。


根據數位閱讀的人體工學,現在每段的開頭已經不特別空兩格了,而是直接開始。段落之間,則以一個空行直接隔開。





圖片的話,為了避免過於擁擠,讓讀者在閱讀時,能有足夠的悠閒感,仔細去體會圖片內容與意境,前後都要各留兩行空行,不要緊貼文字,也不要只空一行,就是標準的上下都兩行。像是上面的圖片,就是如此。


如果讀者能夠讀到最後,表示他認同你的機會非常高,這時候,你請他做一件事,他真的照做的機會是最高的。於是我們要放個 CTA,全名 call-to-action。


實際的作法是,在最下面用簡單的文字做標語,然後在部落格處,用「子標題」「置中」,讓他變大變明顯,然後加上連結,就行。


而 CTA 的前後,也記得要放兩個空行喔!



本篇文範例